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42 点击次数:61
老覃昨天写了篇文章,标题是《“朱毛之争”俩月后,朱德感叹:没毛,朱可咋过冬啊》。文章里说了,陈毅在红四军第七次大会上被大家选成了新前委书记,但红四军党内的问题还是没能彻底解决。没办法,他只好让朱德先临时管着前委书记的活儿,自己跑到上海去找中央,跟中央说说这事儿,求点帮助。
陈毅跑到上海找中央的事儿,老覃早些时候在文章《有个国军中将哥哥是蒋介石侍从官,陈毅他哥,爱国心满满,活到101岁》里简单说过。
陈毅的亲哥哥陈孟熙,在上海代表着四川的大军阀刘存厚,他担任着刘存厚的少将职务。那时候,他就是刘存厚在上海的使者。
在哥哥陈孟熙的帮助下,陈毅成功见到了他在法国打工学习时的好友李立三,那时候李立三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头儿了。
说起李立三,老覃早些年曾写过一篇文章,标题是《他投身革命,经历无数惊险,四次被误认为牺牲开了追悼会,是个出了名的“半熟人”》。这篇文章,说白了,就是给李立三写的一个简短生平介绍。
李立三老家在湖南醴陵,1915年那会儿,他在长郡联中念书。有次在长沙南城门,他无意间看到一张手写油印的征友启事,上面署着“二十八画生”的名儿。他心里头一好奇,就跑去应了这个征友。说起来,“二十八画生”就是毛主席那时候用的笔名。毛主席当时在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,虽然兜里没钱,但心里装着天下大事。看到国家有难,百姓生活苦,他就想找到一些想法一样的朋友,于是向大伙儿发出了“征友”的邀请。结果,他只找到了“三个半”朋友,而李立三,就是那“半个”。
李立三1921年和赵世炎他们一起搞了个劳动学会,跑到法国去半工半读,跟周恩来、陈毅、蔡和森这些人做了同学。在法国,他和那些中国留学生还有华工一起,传播革命的想法,还组织了不少革命的活动。
那年10月份,他和蔡和森他们几个因为遭到法国政府的排挤,没办法只好被送回了国内。
一回国,他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然后被当时中共湖南支部的书记,也就是毛主席,派去安源推动工人运动。
讲真的,李立三不光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头人,而且他还是第一个想出八一南昌起义这个点子的人。
八一南昌起义之前,他被鲍罗庭选为五个中央常委中的一个,其他四个人是张国焘、张太雷、李维汉和周恩来,他们五个人一起暂时代替政治局行使权力。
从1928年冬天一直到1930年秋天,李立三担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,同时还兼职秘书长和宣传部长,是中共中央的重要领导人物之一。
1930年的时候,他因为受到共产国际里那些“左”的偏激理论和反右倾斗争的干扰,把革命形势给看错了。结果,他搞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,打算在全国的大城市里搞武装起义,还让全国的红军都集中到这些城市去攻打。他这种太过激进的“左”倾错误,后来被大家叫做“立三路线”。
说起来,1929年8月25号那天,他碰到了陈毅,陈毅可不容易,从江西一路吃苦受累到了上海。
陈毅把红四军现在的情况和七大会议的最终结果,一五一十地跟大家说了说。
李立三在听的同时,认真记下重点,随后和陈毅一块动手,把聊的内容整理成文件,递给了中央政治局。
8月27号那天,陈毅把整理好的资料拿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上,跟政治局的同志们讲了讲情况。
报告讲完后,陈毅又随口加了一句,说:“中央得派个政治水平高的人去苏区。”
老覃上周写了篇文章,讲的是1929年的事儿,说毛主席当时想让两个人来接他和朱德的班,结果彭德怀大力反对。文章里提了,红四军党内那场大风波,主要就是因为中央派来的刘安恭在里面搅和,起了不好的作用。
党在莫斯科开完六大之后,中央就按照共产国际那时候的吩咐,在1929年2月7号写了封“二月来信”。信里头把革命形势说得太悲观了,不太符合实际。信上让毛主席和朱德别在红军待了,得回中央来,还说要让红军分散开,就地解散。
刘安恭拿着“二月来信”,在4月3号抵达了红四军,并被任命为临时军委书记。
彭德怀读了“二月来信”之后,心里头对中央想让毛主席和朱德离开红四军的想法很是不乐意。他给中央回了封信,直接了当地说:“中国革命还得靠红军顶着,红军要想越来越强大,非得有朱德和毛主席这两位铁打的领导不可。”换句话说,红军不能散,毛主席和朱德也不能走。
陈毅跟彭德怀想法不一样,他站边中央的看法,觉得应该让毛主席和朱德离开红军,找些更厉害的人来顶替他们两人的活儿。
周恩来和李立三他们,在听完陈毅最后加上的那些要求后,觉得这事儿挺严重的。他们就跟陈毅说,让他把资料准备得更齐全、更详细一些,好拿到8月29号中央政治局开会的时候,大家一起商量商量。
陈毅急着想让中央派人接替毛主席在红四军的工作,于是他一鼓作气,接连写出了五个报告,包括《朱德、毛泽东红军的历史与现状详解》、《朱毛红军党务情况汇报》、《朱毛之间争议问题总结》等等。
在谈到“朱毛去留”的事儿时,他在《关于朱毛争论的汇报》里头又着重提了一嘴。他的建议是:要是中央方便的话,最好派俩人去接他们的班,好让他俩早点撤;要是中央人手紧张,实在没法一下子派俩,那先派一个去当前委书记也行,“让毛主席先撤,朱德同志暂时留下撑着”。总而言之,陈毅是真心盼着毛主席能离开红四军。
8月29号那天,中央政治局按时开了会。
会议是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来主持的。
说起向忠发,老覃早些时候在篇文章里提到过,那篇叫《毛主席为啥非要抓他?看看他干的那些事儿》。这家伙,原本是湖北汉川的一个普通工人,学历不高。但因为建党那会儿参与了武汉的工人运动,被共产国际看上了,职位升得飞快。在“八七会议”上,他一下子就成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。后来,六届一中全会上,更是当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。不过说实话,他压根儿没担起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担子。
8月29号那天,中央政治局开了个会,向忠发就坐在主席台上,一动不动,也没啥真知灼见拿出来。
最终,决定让李立三、周恩来和陈毅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,专门来处理红四军的相关事宜。
其实吧,老覃前几天在文章《1929年,有人批评毛主席搞一言堂,周恩来回应:那可不是》里已经聊过,陈毅被选为红四军新的前委书记没多久,7月9号他就给中央递交了份《闽西情况及前委工作计划报告》。报告里头他说:“前委四军七次会议改选,但还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来担纲高级指挥,等中央派人接替,朱毛两位同志就可以回中央了。”周恩来是在8月20号看到这份报告的,看完第二天,也就是8月21号,他就代表中央给前委和红四军发了封指示信,信里头他是力挺毛主席的。不过,陈毅没等到周恩来回信,7月底就走了,他先去了香港,然后奔上海去了。
周恩来那时候是中央军委书记和中央组织部长,他把李立三、陈毅叫到一起,针对红四军的事情商量了好多回。
在第二次交流会上,周恩来再次提到了陈毅反映的红四军存在的“一言堂”情况,并且强调了他在8月21日写的那封指示信里面的看法。
他一脸严肃地跟陈毅讲:“打仗这事儿,可是国家的头等大事,关乎生死存亡,绝对不能马虎。军队啊,得紧紧抓在手里,这样才能一条心,行动一致。你回想一下,去年你们‘湘南那次失利',不就是因为让大家随便议论,最后都乱套了,各干各的吗?”
李立三突然像是有了点印象,他直勾勾地看着陈毅,问道:“你还记得去年你跟我说的那些话不?当时你到底咋讲的?要是那会儿润之也在你们一块儿,情况又会是咋样呢?”
李立三那番话让陈毅尴尬得半天憋不出一句话。
去年,陈毅跟周恩来和李立三聊天时提到:“要是毛主席还在,他肯定能拦下部队,不让往南走。”
周恩来于是认真地说:“前委必须得有铁定的权力,还得有个拿主意的主心骨,说话算话,命令一出就得执行,这可不是搞什么‘一言堂'那一套!”
陈毅心里头琢磨着,不过还是坚守自己的看法,觉得中央应该派人去帮毛主席分担点工作。
周恩来和李立三不慌不忙,慢慢等着陈毅改变想法。
后来,我们又找了个时间,进行了第三次交流。
李立三对陈毅说:“你就实话实说,给我讲讲润之在工作上的真实情况咋样。”
陈毅盯着李立三,默不作声。
李立三直接说道:“我觉得吧,红四军还是让现在这批人继续带着,润之和朱德都别动,就刘安恭回中央去,你看这样行不?”
陈毅犹犹豫豫地开口:“说起润之啊,最近两三年,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大部分看法都挺对路,干工作也是一套一套的新花样。不过呢……他定的规矩实在太多,管得严,要求也高,这次大会他没选上,估计就是因为这点。”
周恩来开怀大笑,说道:“咱们评判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,到底是看他的核心作为呢,还是瞧那些细枝末节?要我说,挑红四军这种全国红军尖兵的领头羊,毛润之绝对是顶尖的选择。1927年那会儿,他就独具慧眼,第一个提出上山搞游击,走武装斗争这条路子,而且他还明白,红军不光得能打仗,还得是党的好宣传队、群众工作队,等等。他干的那些事儿,都是给红军未来发展指路的,他那套主张,那份远见,咱们党内谁能比得上?至于你提的他工作上对同志的态度,我觉得吧,肩上担子那么重,敌人又虎视眈眈的,那样做也情有可原。当然了,他以后肯定会慢慢改进的。”
陈毅听完李立三和周恩来的分析,回想起自己从闽西苏区一路到厦门、香港,再转到上海的经历。这一路上,他总听到人们谈论“朱毛红军”,说这支队伍神出鬼没,指哪儿打哪儿,简直无所不能。这让他渐渐明白,毛主席和朱德在红军里的地位,那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。想到这里,陈毅爽快地承认了错误:“这次是我做得不对,伤了大家的和气,责任全在我。我之前没看清楚润之的厉害之处,回去后我一定带头做个检讨,四军的问题,咱们肯定能彻底解决。”
李立三和周恩来听完陈毅的话,两人互相瞧了一眼,心里头都挺高兴,脸上自然就露出了笑容。
后来,周恩来做了安排,让陈毅给中央写了封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信,这封信后来被人们叫做“九月来信”。信里头对毛主席提出的“工农武装割据”的想法大为赞赏,并且明确说了:毛泽东还得继续当前委书记。